更新时间:2017-06-30 09:12点击:
(原标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阻点”)
省政协常委葛芦生
高等学校进行技术转移是科技活动一部分,将科技成果市场贴近度、转化率、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数量、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产值等纳入科研评价体系,要重点解决好两个“一公里”问题。
这两个“一公里”问题分别是:解决“最先一公里”问题,就是要完善科技成果产权制度,下放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是要完善成果转化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
一、目前我省高校产学研合作还存在突出问题
高校与企业的目标不同。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效益和质量,需要的是能够直接转化为产品并实现效益的科研成果。高校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更加注重论文、著作类研究成果或上游原创性成果,高校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的价值取向不一致。
成果转化在中试环节上存在严重短板。由于缺乏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许多科技成果虽然已经形成产品,却迟迟不能形成规模产业;一些技术已经开发出了样品,但无法进行更大规模的“中试”,甚至下不了实验线。这种状况导致一个严重后果:大量技术成果转化向国际资本市场寻求支持、追求海外并购或上市,失去了对知识产权的掌控;与此同时,国内资本市场找不到更多有价值的投资对象。
高端创新人才和高端科技成果集中在中科大等少数高校。省属高校科技创新基础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教育部高校一般情况下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十二五”期间,我省高校共获得国家科技奖19项,其中,中科大和合工大占11项。其它省属高校获奖的比例和等级相差很大。
省属高校在完成校内人才培养任务和发挥服务主、客观条件不一致。有的高校担心教师或科研人员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上,会影响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客观上,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能适应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教学与科研矛盾十分突出。
省属高校产学研和科研工作的重点不同。省属高校科研平台以国家平台形式上马,以国家基金项目、省科技基金、教育厅科技基金等作为评估条件,这些项目的完成主要是基础研究。有的学校教师水平不高,根本没有能力完成实质性的课题。
二、加快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
尽管我省各种政策上采取了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比例不低于50%,具体比例由高校自行确定。安徽工业大学将该比例提高到70%,但目前完全按照这种比例来提高产学研回报率为时尚早。
多给高校老师提供一些服务,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就会有更多新的技术,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设计,可以让这些技术为生产生活所用。工科类专业老师创业特别多,其次是艺术类的。
高校老师是我省科技攻坚的主要力量,为了更好地鼓励、激发这个群体发挥最大的能动性、创造性,比如专利转让费用中对研发老师利益予以倾斜,从物质上给予调动,相应的经费保障也在陆续落实中,专利申请不只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是要让受保护的知识产权转化为技术和产品。一方面要鼓励高校老师发挥技术专长,进行技术上的突破,高校应当设相应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为老师提供最大的便利。要让老师有归属感,多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也能让他们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项目中去,而不是困在琐碎的流程中。
国家科技计划是国家科技投入的主要渠道,切实发挥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对于引导全社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非常重要。创新链全过程都应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产业化目标导向。引导科学家聚焦于国家战略和重大任务,聚焦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产业化项目组织和评价方式,重大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应打破纯学术的评价模式,吸纳熟悉行业、企业和管理的人才参与项目管理。
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从创新链的角度分析,中国创新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两头强、中间弱”,即前端技术研发、后端产业投资相对要强,但中间地带——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开发非常薄弱。因此,要特别加强创新链中间环节建设,促进技术成果尽快转化。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发挥科研院所对所在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中的骨干作用,发挥协同研发中心在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原标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