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我們這樣迎新春

更新时间:2019-02-08 03:03点击:

我們這樣迎新春

  家長與孩子一起制作蒙古族福帖。
  內蒙古博物院供圖

  12歲的蒙古族小朋友恩和來,在3年前成為一名小小講解員,每周末他都會到博物院進行義務講解。今年已經是他第三次參加新春系列活動了。

  “在博物院裡,能夠學習到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各民族的年俗文化,很多是在學校裡學不到的﹔我也會把這些知識傳遞給同學們,更好地傳承民族的歷史和家鄉的文化。”恩和來說。

  在恩和來的帶動下,家人、同學也在春節期間一同來到博物院參加“品白月、拜喜年”活動,獻哈達,飲奶茶,體驗蒙古族過年待客禮俗。

  48歲的邢海燕是呼和浩特供電局的一名醫務工作人員。起初陪著兩個孩子參加博物院各類活動的她,在孩子的影響帶動下,最終成為博物院的一名志願者。

  “這是我連續第四年在博物院裡過大年了。如今活動種類越來越豐富了,除了課程類,還有很多體驗類活動,比如手工制作有民族特色的生肖玩偶,展廳尋寶探秘等。既有適合孩子參與的親子互動,也有適合成年人的年俗體驗。”邢海燕說。

  “這些年來參加新春活動的人越來越多,不少外地游客也來到現場,積極參與其中。許多活動由於人數限制,需要網上提前報名,幾十個名額往往一小時內就報滿了,特別火爆。”邢海燕拿出博物院的活動報名頁面告訴記者。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觀眾來到博物院裡過大年,體驗年俗年味,反映出人們對精神生活的美好追求。“我們的活動理念也從過去的‘我們講、觀眾聽’,轉為根據觀眾的口味需求進行設置,突出民族與地域文化特色,引導觀眾實際參與其中。”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教育主管劉弘軒介紹。博物院還積極運用新媒體,推出了“抖抖博物館”,圍繞民族文化、博物館文化、春節文化採訪觀眾、博物館工作人員,並拍攝短視頻,在新媒體上播放。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07日 07 版)

(責編:關喜艷、周恬)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