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科技之花溢芬芳

更新时间:2017-09-16 11:09点击:

  青海新闻网讯  农田里,科技专家一茬接一茬地来“传经送宝”,学到农业科技知识的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倍增;

  学校里,科技大篷车携带各类“奇珍异宝”,让师生大饱眼福;

  科技馆里,迎接着一波又一波的群众参观体验,见证着科技的神奇……

  省科协“九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科协组织积极履行“四服务”职能,圆满完成了省科协“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推动科协工作跃上新台阶,为我省经济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丰富活动唱响 全民科普“好声音”

  场景一:“快来看,机器人跳舞了!”寻着几乎尖叫起来的童声,2个小巧玲珑的塔米类人型机器人有节奏地下腰、翻身、踢腿……让围观的小学生们好不新奇。“这是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开发出来的机器人,同学们,科技的魅力大不大?”省科技馆的科技辅导员耐心细致地讲解着。

  场景二:机器人、3D打印、VR虚拟现实……在创客工坊,孩子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专心致志地完成着拓扑环拆装、3D打印技术创作、VR外科手术体验等。“创客工坊的3D打印机技术实践课程,主要通过3D打印基础知识讲解、3D打印大比拼、实践使用3D打印笔进行创作等环节,激发参与者思考新技术和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省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负责人张若婷介绍。

  场景三:科普大篷车、科普表演、科普影院、科普展板展示及科普资料发放……在2017年青海省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上,尖扎县民族中学的同学们簇拥在科普展项前,体验着“锥体上滚”“反转镜面的原理”,反复实验、讨论着其中的原理;4D影院和球幕影院门口排起了长队,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观看科普影片。

  ……

  一项项科普活动以其丰富多彩的展示内容、多种媒体的教育方法、机动灵活的活动方式,弘扬了科学精神、普及了科学知识,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传播到了偏远地区和广大农村牧区,受到了广大公众和科普工作者的欢迎。

  一组数据显示:青海省科技馆自2011年10月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公众达396万余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167万余人次,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流动科技馆青海巡展活动在2015年率先实现了全省县级区域的全覆盖,累计参观公众65万余人次;科普大篷车“六进”活动累计行程120万余公里,受益群众264万余人次。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创新人才辈出的重要基础,也是科协组织的重要职责。“十二五”期间我省公民科学素质大幅提升。我省具备科学素养公众比率为3.24%,比“十一五”末的1.36%有较大提升,比中国科协与青海省人民政府签订的《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共建协议》规定的“十二五”末达到2.154%的目标提高了50.4%。

  建立专家工作站 促进产学研结合

  位于三江源头的玛多县,素有“千湖之县”的美称,但一直以来,人们并不清楚玛多县的湖泊面积究竟有多大,随着青海省遥感环境应用院士工作站的成立,为这一“未知”提供了可能。

  2013年和2014年,在周成虎院士的指导和帮助下,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在玛多县开展了利用国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进行重点区域环境监控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

  监测结果表明,在玛多县面积大于0.01公顷的湖泊和水库坑塘总面积为1870.6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5%,这也是我省第一次详细测算出玛多县湖泊总面积,对加强这一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4年,刘昌孝院士带领的专家团队经过近10年的研究发现,我国传统中药材地黄中的常见成分“梓醇”可以有效治疗糖尿病,其功效优于传统的化学药物。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以关键设备研制为重点攻克了产业化技术难关,建成了国内首个年产20吨地黄中提取梓醇生产线。

  实践证明,院士专家与科研院所、企业无缝对接,把实验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并在破解难题中推动科研院所核心技术研究和企业科技创新,对我省经济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今年8月28日,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在西宁签署第五轮《科技合作协议》,中科院将充分发挥智库优势,在前四轮科技合作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盐湖特色产业发展、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科技合作。

  借梯登高,借智兴业。

  5年来,我省稳步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先后成立了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等7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聚才引智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冬天温度低,无法种植辣椒,在采用日光节能温室技术后,现在青海本地产的辣椒不仅全年都‘活跃’在菜市场,还新增了甜椒、辣椒、螺丝椒等口感更好的新品种。”

  前不久,在青海高原蔬菜安全生产新理念学术沙龙会上,29位国内外蔬菜栽培领域专家对高原蔬菜安全生产新理念、蔬菜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我省设施农业健康、高效发展提供了更多“新点子”。

  5年来,我省积极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共有56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0个农村科普带头人、1个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15个科普示范社区得到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奖励,获得以奖代补资金1970万元。

  省科协及全省学会成功举办、承办了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约2500余场,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科技支撑研讨会”、“第十一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等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和中国科协的充分肯定。

  连续4年实施39个“青海省科协学会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为活跃学术思想、启迪创新思维、促进知识生产、推出原创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5年来,我省深入开展基层一线优秀科技工作者、专家学者及其创新团队宣传活动,积极举荐我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翻看青海的科技画册,我们看到5年的时间,已有32名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得中国科协等国家部委表彰奖励。

  过去的这5年,是不平凡的5年,是科协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落实中提升、不断开拓创新的5年,也是全省科协事业空间不断拓展、稳步快速发展的5年。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一条新的时代之路已经铺就,一部新的历史篇章开始谱写。

  未来的5年,全省各级科协组织将紧紧围绕“四个扎扎实实”,推进“四个转变”,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改革创新,提升能力,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贡献智慧和力量。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