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18 19:02点击:
武向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声音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武向平院士《浅析“科学家与科学普及”之若干问题》的文章,他阐述了科学家的科普使命,分析我国科普现状并提出建议。他特别对充斥各类媒体的虚假科技新闻提出尖锐批评,本报整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科学家是一切自然科学知识的源头,是科普的主力,永远无法被替代。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说过:“科学普及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相互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工作者。”
霍金无疑是科学家做科普最成功的典范,其影响范围之广、影响效果之大、影响时间之久都是空前的——即使初入学堂的小朋友都知道《时间简史》,读不读其实都已不影响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除了科学家,媒体无疑是科普的最有效和最广泛的载体,需要注意的是,当媒体和媒体人担任科普的源头和传播渠道时,他们既可以传递正能量,也可以传递负能量。
今天,能够像《哥德巴赫猜想》这样引起社会巨大反响的作品少了或者干脆不见了,究其原因,大概不是像陈景润这样的大科学家少了,而是像徐迟这样的媒体人少了。
眼下,一个年轻的记者,不到10分钟的访谈,加上网上搜寻到的支离破碎资料,就可以在几小时内杜撰出一个科学家和其从事科学研究的故事,不仅给科学家本人也给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有位科学家曾说:“作为科学家每上一次报纸就会丢掉一个朋友,上一次电视就会丢掉所有朋友。”
虽然我们可以怪罪科学家尚未学会和媒体打交道,但主要因素还是激烈竞争压力之下的媒体和媒体人已经不再能“沉下去”深入生活,不再把科学的严谨以及对科学的敬畏放在第一位,而能否吸引眼球已经成了最大的动力和推手。
近些年,一些不良商家以科学的名义推出名目繁多、价格不菲的“保健品”,并请所谓名医、教授等包装成“科学家”予以大肆宣扬,特别是一些电视台受利益驱动,丧失基本道德底线,给保健品的泛滥推波助澜;一些人把本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加以保护和发扬光大的中医,推上西方标准的科学审判台,得出中医是伪科学的荒谬结论;而近期问世的名目繁多的所谓“量子产品”更是荒唐和可笑。
信息时代既为科普工作提供便捷和迅速的通道,也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难题。我国网民超过7亿,网站500多万个,虚假科学新闻和谣言传播速度极快,影响面甚广,危害颇深。
虽然官方机构和媒体每年都要举办科学谣言粉碎活动。但官方辟谣后,互联网企业并不删除相关虚假科学新闻,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更凸显出相关法律的不健全——针对互联网上虚假科学新闻的传播并没有完备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仅仅依靠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自律并不现实。
我们需要建立惩罚措施,针对虚假科学新闻,要限期冻结相关链接。我们需要建立企业黑名单,对发现问题有意拖延,拒不整改的行为进行公示或警告。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源头杜绝没有科学家参与和把关的科学事件和新闻。建立科学新闻的审核机制和制度,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