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26 18:04点击: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开展,图为西南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新能源空轨列车展览图片
12月11日一早,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又迎来了访客。来自北京高校的教授来此座谈,来调研交流西南交大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其实,迎接一波又一波的访客,早已成为这里的常态。对于西南交大所进行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外界一直有个称号,叫做西南交大的“小岗村”实验。这项改革,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破冰”。
一直以来,由于高校科研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归学校所有,发明人只能获得奖励,并没有所有权,高校每年都有不少科技成果诞生,却基本躺在论文纸上“睡大觉”。“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则改变了这样的状况。让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由职务发明人和学校共同所有,用所有权来激励发明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2016年,成都成为全国首个出台专项文件实施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城市,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最早“吃螃蟹”的,正是位于成都的西南交大。
2016年1月,对“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已经进行了5年小范围试验探索的西南交大,正式印发了“西南交大九条”,明确职务发明人与学校共同拥有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将近3年过去,该校已有200余项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分割确权。
更可喜的是,如今,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经验已拓展到全省20所高校院所,全市已完成400项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来自高校的成果,已经冲破壁垒,正在成都这片土壤转化落地,开花结果。
◆破局
打通制约科技成果转化“中阻梗”
今年7月20日,赫赫有名的“新能源空铁”,在成都市大邑县开工了其首条商业运营的试验线。而新能源空铁的技术之所以能够从翟婉明院士团队的研发到市场化一路畅行无阻,用翟婉明的话来说,离不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现如今,西南交大近三年有200余项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分割确权,通过“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注册成立的高科技创业公司超过20家,知识产权评估作价入股总值超过1.3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8亿元。而在2010~2015年六年期间,西南交大转让、许可职务发明成果只有14项,收入158万元,但申请费、维持费和专利奖金支出达到900万元。可以说,若没有“混改”,这许多创造了大量价值的科研成果,或许仍在实验室中。
2010年,现任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康凯宁刚来到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彼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十分低,大量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睡大觉”,仅变成几篇论文或一纸专利证书,康凯宁感到十分惋惜。
那一年起,该科技园开始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将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分割一部分给科研团队,果不其然,极大地激发了科研团队转化的热情。
5年小范围的探索后,2016年1月19日,西南交大发布了“西南交大九条”,积极探索“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将科技园“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实践探索上升到校级层面。
同年5月和11月,成都市先后出台了《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和《关于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成为全国首个出台专项文件实施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城市。
自此,科研成果在成都的土壤上,迎来了转化落地的一股潮流。
◆前行
小岗村创新推出“天使前投资”
近日,由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等主办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开展,其中一张颇引人瞩目的图片,正是来自西南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新能源空轨列车。
这是“破冰”带来的创造,是变革带来的成绩。
当壁垒被打破,如今,成都正在探索进一步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进一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为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小岗村”西南交大再次开拓创新,提出了“天使前投资”的概念。
在康凯宁看来,高校科技成果都是“青果子”,需要中试投资才能变成“熟果子”。通常情况下,高校院所只有科研经费,缺少后续向产品转化的中试资金支持;企业作为成果需求的下游,并不愿意承担其中的成本风险,他们更需要的是直接拿来就可以生产的“成品”;而社会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一般要求在6~7年内收回投资,对投资回报率有一定的要求,而中试阶段由于不确定性高、风险大,社会投资一般不愿介入。
由于中试环节缺少资金支持,导致大量大学科研成果无法成功地推向市场,“夭折”在实验室。曾有人将这条介于科研与企业产品开发之间的距离,成为“死亡之谷”。
也正是为解决中试投资缺乏的问题,西南交大提出了“天使前投资”。在西南交通大学天府新区研究院内进行孵化的车载探地雷达项目,如今已经实现了市场上的应用。这项成果能够一路顺畅走上市场,就少不了“天使前投资”的帮助。
现如今,整个成都,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中医院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也相继了出台内部“混改”制度。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已完成400项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近1000项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作价入股创办企业60余家,总投资额达100亿元。
记者手记
亲眼见证的一次“破冰”
作为科技新闻跑口记者,我隔三岔五就会去成都的创新企业采访最前沿的技术,那些技术有的已经进入市场,有的即将面市。而这些企业,十有八九是来自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的创业。
不得不说,“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所带来的变革,是“肉眼可见”的。不论是西南交大的“九条”出台,还是成都在全国率先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所出台的“成都新十条”,我都有幸参与了报道。涉及到分割、确权,略带些专业性,那时采写报道的我,或许能够想象一大批创新项目将落地转化,却想不到,对社会的变革竟如此深刻。现如今,成都是当之无愧的“新经济发展之城,黑科技创新之都”,来自科研院所实验室走出来的“黑科技”,分量不可说不重!何况,每次我到西南交大科技园国家大学科技园,无一例外总是遇见一波接一波来自各地的访客。他们来调研这项改革,学习这项改革。而“破冰者”正是西南交大,也正是成都。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王垚实习生曾那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