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4-15 11:29点击:
MBO即管理层收购,常见于企业非主业剥离、国企改制、困难企业重整等情况下。作为咨询机构,我们更愿意将其称为“股权激励的终极形式”。
近日,智能手机视觉AI算法供应商虹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虹软科技”)与视频直播和云服务商杭州当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当虹科技”)先后出现在科创板受理企业名单中。事实上,除了主业相似以外,两家科技公司有着更深的历史渊源——“当虹科技”曾是“虹软科技”全资子公司,而后以MBO方式剥离。
01
MBO成就两家科技巨头
根据“当虹科技”招股说明书,公司成立于2010年,专注于智能视频技术的算法研究,拥有视频编转码、视频云服务等核心算法,主要面向传媒领域。成立之初,“虹软科技”间接持有其100%股份。在2015年基于“虹软科技”专注主业、剥离非主营业务的决定,公司启动了管理层收购。截至2015年底MBO完成,以现任“当虹科技”董事长、实际控制人孙彦龙为核心的管理层通过“大连虹昌”、“大连虹途”、“大连虹势”三个有限合伙企业合计持股56%,“当虹科技”主要客户控制的主体 “日金投资”和“科驰投资”分别持股16%。此外还有上市公司“光线传媒(300251)”持股5%。
(MBO完成后的股权结构)
“大连虹途”作为“当虹科技”员工持股平台,34名合伙人均为公司员工。合伙人中孙彦龙任GP,出资比例为19.04%,其他合伙人有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陈勇,董事刘娟,王大伟等3名监事,黄进等2名核心技术人员,而其中绝大多数为前“虹软科技”员工。
此后,“当虹科技”经历了3次增资和6次股权转让,具体如下:
“当虹科技”经过几年的独立发展,成为了估值25亿元,阿里创始人入股的明星科技企业。与此同时,“虹软科技”将更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视觉AI的研发上,把主业做大做强,估值更是超过100亿元(最近一次股权转让价格)。
通过MBO,“当虹科技”从“虹软科技”体内完全剥离,并即将实现两家公司共同登陆资本市场的壮举,由此可见MBO作为终极的股权激励工具,有着非一般的独特魔力。
02
当前MBO的机会:国企混改与分拆上市
企业实施MBO,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缩小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的目标差距,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管理层的高效激励,使管理者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实现直接、长期的激励;同时企业利用MBO剥离非主营业务或实施重大战略调整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能够进一步提高主营业务的市场竞争力。这些优点也共同促进了许多实施过MBO后的企业实现高速成长。
上世纪90年代MBO开始在中国萌芽。从最初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一些企业员工要求购买公司股份,到国内真正意义上的首次MBO案例——1999年员工持股51%的四通投资收购四通集团有关IT产业资产,MBO已经在中国发展了20年。这期间,MBO成就了一大批的成功企业,比如美的集团、恒源祥、中联重科(000157)等。
现阶段,随着国企混改试点的不断推进,相信MBO会继续在国企混改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特别是在而非主营业务剥离中,将国企的非主业交由民资控股或完全出让给民资的现象可能会在新一批的混改试点中出现。在保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一绝对前提下,利用MBO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国有资产的活力,将是国企混改在进入“深水区”后依然能持续推进的重要动力之一。
与此同时,《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中明确指出,支持符合科创板条件的上市公司业务板块(子公司)子公司分拆至科创板上市。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固定资产密集型企业,符合科创板条件的公司多为知识密集型企业,管理层和核心技术人员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与企业的利益绑定及管理层充分的经营决策权是拟分拆公司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而MBO这种“强力”股权激励工具将极大的赋能这类公司。
2018年度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统计与分析报告(一)
荣耀不落幕 爱心永相随|荣正国际20周年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