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一季度成都校院企地创新活力榜 科技成果转化成绩突出

更新时间:2019-04-25 23:07点击:

在蓉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榜首:电子科技大学

在蓉科研院所发明专利授权量榜首: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榜首: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

区(市)县发明专利授权量榜首:成都高新区

【创新活力】

一季度成都市技术交易额211.3亿元,同比增长126.84%

一季度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企业囊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新经济等多个领域,与我市“5+5+1”现代产业体系符合,同时多与成都市规划建设的66个产业功能区的攻坚方向符合

上月,由市政府、电子科技大学主办,市科技局、市经信局等承办的“校企双进”活动启动仪式暨“企业家进校园”电子科技大学专场活动举行。活动上,电子科技大学展示了最新科技创新成果102项,企业发布需求59项,产业功能区及企业与电子科技大学6个项目现场签约,推动科技成果在产业功能区转化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月23日,记者获悉,市科技局发布成都2019年第一季度校院企地创新活力榜。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高新区分别位列在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区(市)县发明专利授权量榜首。

数“说”成都创新活力,创新活力榜折射出的是成都打破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释放经济高质量发展源头活水的生动践行。据统计,1—3月成都市技术交易额211.3亿元,同比增长126.84%。

改革“试验田”

打破科技成果转化“中阻梗”

记者梳理2019年第一季度在蓉高校技术交易输出成交额和在蓉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榜单发现,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大学等高校同时上榜。横向比较,专利授权量和技术交易输出成交额同时上榜的高校中,有4所高校为成都市“2+6”双一流高校。

“技术交易输出成交额排名靠前的高校,往往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探索方面也走在前列。”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电子科大出台了《电子科技大学成果转化行动方案》,四川大学出台了“川大22条”,成都理工大学出台了专利管理办法,探索和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

此外,打开2019年第一季度在蓉科研院所技术交易输出成交额前十榜单发现,前十主要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科研院所。其中,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等同时登上2019年第一季度在蓉科研院所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榜单。

高校科研院所2019年一季度技术交易输出成交榜单的背后是成都市通过改革“试验田”,激活创新一池春水的生动实践。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阻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都市制定出台了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成立全国首个“三权”改革联盟,在全国率先探索“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校企双进”系列活动

赋能66个产业功能区发展

在2019年3月区(市)县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榜单中,高新区位列区(市)县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榜首。记者了解到,在在蓉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榜单榜首的电子科技大学就位于高新区内。

在上月的“企业家进校园”电子科技大学专场活动上,电子科技大学与高新区达成了共建科技成果转化活力社区的合作意向。高新区将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同成立人才基金,协商制定产业教授评定标准,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动项目联合攻关及高校科技成果产业转化。“高新区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核心区和引领区,此次合作,有利于强强联合。”电子科大相关负责人说。

成都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的产业功能区。在这个全面提升城市能级的规划布局体系之中,如何让分散在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更高效便捷地与66个产业功能区深度融合互动?上月,“校企双进”活动启动仪式暨“企业家进校园”电子科技大学专场活动举行。

“校企双进”系列活动由“企业家进校园”“科学家进园区”“百校千企大对接”3个活动板块构成。“‘校企双进’系列活动核心是探索校院企地深度合作新模式,搭建产业功能区及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的精准对接平台,从而引聚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打造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上述负责人介绍。

为进一步提高“校企双进”活动实效和品牌影响力,本周,“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活动还将走进四川农业大学,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在农业产业功能区的精准对接。

培育创新主体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在2019年第一季度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榜单中,前十企业囊括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新经济等多个领域,与我市“5+5+1”现代产业体系符合,同时多与成都市规划建设的66个产业功能区的攻坚方向符合。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市通过推动企业创新,加快构建创新生态链、产业生态圈。

培育创新主体,我市已建设全链条孵化体系,让创新创业有空间。目前,我市已建成市级以上科技型孵化载体200家,孵化面积达59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9453家;创新发展科技金融,让创新创业有支撑。构建“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形成“科创投+科创贷+科创贴+科创保+科创券”“五创”联动的金融服务链条,为人才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科技金融服务;优化创新创业资源,让创新创业有保障。搭建“科创通”服务平台,不断强化“科创通”“聚集、服务、撮合、孵化”功能。

可以说,通过培育企业这一创新主体,成都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开放型功能体系正在加速形成。(记者 宋妍妍)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