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7-07 03:00点击:
从今年两会开始,“智能+”就成为科技领域的最热关键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智能+”概念,并对其赋予了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升级赋能作用。从“互联网+”到“智能+”,不仅意味着流行提法的改变,更意味着互联网新技术从消费端到产业端的深度迁移和升级。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由中关村智能科技发展促进会、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北科建集团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智能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日前在京应运而生。
“智能+”究竟是什么?在企业建设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智能+”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在这场高峰论坛上,不同领域的专家、领导,围绕“智能+”建言献策,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用“智能+”赋能中国制造
毫无疑问,从2015年首提“互联网+”,到2019年“智能+”接棒,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背后,是一种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代表中国人数字生活新时代的到来。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智能教育、智能制造、智能驾驶、智能服务、全媒体融合等领域快速发展,‘智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朱捷说。
“智能+”究竟是什么?
在业内专家看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都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互联。当万物皆可互联到来之时,生活和生产效率都将迎来跨越性飞跃。
在朱捷看来,推动技术创新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主题,进一步深化技术创新、发展智能科技,已是大势所趋。“企业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通过市场化资源配置,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深化供给侧结构制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
早在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就提出了“加强‘智能+时代’质量提升,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的建议,他认为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将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议用“智能+”赋能中国制造。
与杨元庆想法较为一致,业内专家也认为,“智能+”的重点领域是制造业。通过“智能+”,制造业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制造模式,重构研产销全流程。推行智能制造,释放新动力,提升制造业品质水平和服务能力,扭转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
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朱捷
“智能+”可广泛应用各个行业
面对这一先进、新潮的技术,我们首先要问,“智能+”有什么用?它真的能推动企业建设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吗?
事实上,这种改变已悄然渗透于教育、科技、医疗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场论坛上,多位企业老总现身说法,为“智能+”应用给出了自己的实践探索。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介绍,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教育中的教学、管理、评价、考测等环节,都可以用人工智能做到。比如,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我现在打开英语学习软件跟着读,读完分数不高的话,打开原声听后再读。”此外,新东方还与科大讯飞联合制作了作文批改和语音批改系统,这个系统目前已有上百万学生在用,效果良好。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
在中公教育集团董事长李永新的眼中,在管理公司方面,智能科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客户挖掘与行为管理方面,人工智能的作用非常突出。比如,我们一个新媒体营销要管一百个群,这些群会定时提问题,我们要根据问题类型等自动推送给相关人员。同时,员工有没有及时回复问题,之后的情况怎么样等,也都由智能处理和跟踪。”
而从腾讯的实践出发,我们发现智能科技的应用更加广泛。腾讯集团副总裁马斌介绍,腾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的风控模型,已被金融监管领域广泛应用,“超15个省市、9家银行、200个企业”,是马斌给出的数据。
同时,“AI+政务”的探索,已让腾讯与广东省政府推出了“粤省事”,汇集了各种所需场景,刚上线就用户就达三百多万人。此外,腾讯还与云南联合推出旅游智慧平台“一步手机游云南”,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云南打造一个省级全域旅游生态项目,满足和提升游客吃住行游娱购的需求和体验,并通过投诉平台等建设,让游客全流程省心、放心。
佳能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岳长海介绍,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即影像基础设施、影像诊断服务、影像数据解析分析。 同时,除了一些临床应用以外,人工智能也已广泛应用到了疾病预测、在线问诊、健康管理等方面。
(题)发展“智能+” 为企业提供更好平台
当然,如何将“智能+”应用于更广阔的舞台,进一步推进产业化,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卓越眼光、顶尖人才与平台,永远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条件。腾讯集团能成为世界最著名的科技公司,不仅仅依靠它的QQ、微信等社交产品,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前沿科技的持续关注和投入,让其在政务、医疗、游戏等多方面突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俞敏洪说,对于传统产业的企业家,在不熟悉的领域,就要寻找这个领域最顶级人才来弥补不足。如人工智能+教育,企业必须请到既是顶级的科技专家,还需要了解教育行业的人才。而这种人才往往非常难得,只有给出达到上千万的年薪,才可能将其招进公司。
平台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一棵树苗能否茁壮成长,成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除却自身条件外,生长的土壤至关重要,企业更是如此。
对此,有一个地方最有发言权。这里,走出了联想、百度、方正等一批行业巨头;这里,从建立之始就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领导指出,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面向未来,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这里,在中国快速发展进程中,始终是国家科技巨变的弄潮儿、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策源地。
这里,就是中关村。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威廉·米勒曾提出,中关村比世界上任何科技园都更接近硅谷。也有学者表示,百度、腾讯他们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员工加入,除了技术和薪酬主导外,文化氛围也相当重要,而这个文化氛围需要通过办公环境,也就是“平台”来显现。极强的集群效应,让聚集在中关村的公司,裂变增能、受益无穷。
而中关村巨大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它的缔造者与建设者——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自1999年成立以来,北科建集团一直以服务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为使命,借鉴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开发经验,成功开发了中关村核心商务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一系列优秀园区,并在园区物理空间聚合了一大批大公司。
但更重要的是,北科建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居安思危,摸准科技发展脉搏,立足自身优势服务企业发展。近年来,北科建实施“园区优秀企业星级服务计划”,搭建免费的产服平台,让园区入驻企业顺利实现与北科建集团战略合作伙伴的资源对接。在实践两年时间中,促成了入园企业与中关村百强企业、北京大学、中关村优质行业协会间的数十项合作。
资源对接,更体现在源源不断的思想注入与碰撞。对此,北科建与北大联合推出“中关村西区论坛”,以北科建雄厚的企业实力为背书,依托“中关村”与“北京大学”两个顶级品牌,邀请知名学者、国际企业掌舵人等分享成功经验、解析发展态势、预测未来走向,为中关村与企业间搭建起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思想新高地,高端资源的共享新平台,以助力企业发展为核心,从规律、本质的高度及对产业发展的动态深度把握与引导,帮助企业自我认知、创新发展、实现腾飞,获得行业内外的一致认可。
记者还了解到,基于一系列的成功经验,北科建标定了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开发的标准和内涵,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助推产业升级、促进创新创业、提升社会贡献”的企业使命,并将中关村的经验和模式推向全国,在长三角、京津冀区域,以及相应的结点城市进行了战略布局。
这还远远不够。更令人欣喜的是,创新的“基因”早已融入北科建的血液之中。在智能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下,北科建再次瞄准“智能+”产业着力突破,意在为智能科技发展培育沃土,与智能科技企业同呼吸、同命运。北科建负责人欣喜地看到,践行“智能+”理念,在北科建无处不在。“北科建在智慧园区智能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已经开创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地产发展道路,获得了企业的赞誉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