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东南亚主流网络媒体湾区行活动落下帷幕 “湾区活力”“中国速度”获盛赞

更新时间:2019-09-10 13:04点击:

    6年前还是一片滩涂的深圳前海,今天已成为“特区中的特区”,创新创业的浪潮在此翻腾不息,青年创业者在这里发光发热;曾经“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珠海横琴岛,如今正成为城市新中心,道路四通八达,高楼“遍地开花”;原本只是一个天然水库的东莞松山湖,而今高科技公司集聚,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正朝着建设“中国硅谷”的目标迈进……

    近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省委网信办联合省发改委(省大湾区办)等单位举办的“活力湾区 世界共享”东南亚主流网络媒体湾区行联合采访活动落下帷幕。包括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主流网络媒体在内的30余名记者组成采访团,深入走访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感受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变化。

    深中通道通车后

    中山到深圳仅需20分钟

    在中山市,倚在观景平台的栏杆旁,记者远眺广阔的伶仃洋,微风拂面,碧波粼粼,不远处的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又一条巨龙将从海底探出海面,连接粤东粤西。它便是我国建设中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集群工程,作为珠三角“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之间唯一公路直连通道,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交通纽带。

    通道的建设困难重重,面临着严苛的建设条件和多样性的技术方案。其中,具有“超宽”“深埋”“变宽”特点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在世界上是首次大规模应用,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首例特长双向8车道海底沉管隧道。

    “站在港珠澳大桥这一‘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更有信心。”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杨阳说。深中通道与港珠澳大桥结构相似,而港珠澳大桥已于去年10月份建成通车,为大湾区居民出行带来便利。据统计,港珠澳大桥通车以来,已有超过千万人次通行,单日最高通行量接近13万人次。

    如今,深中通道桥梁工程已全线展开,正式迈入建设的关键阶段,其中中山大桥已完成桩基施工,正在进行承台施工;东人工岛正在全面推进造岛工程;西人工岛正推进岛上暗埋止推段隧道主体结构施工,创造首节沉管对接条件……通道预计将于2024年建成通车。

    “深中通道建成后,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一小时生活圈’。”杨阳介绍,通道竣工后,从中山到深圳机场、深圳前海等地,时间将从2个小时缩短为20分钟。

    由制造转向智造

    大湾区成创新创业热土

    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一个集扫拖功能于一体的拖地机器人正在地板上勤勤恳恳地工作,时而一往直前,时而减速、避障,独特的流线型外观更显科技感。

    全球第一个能自动洗拖布的拖地机器人吸引了采访团的注意。完成清洁任务后,拖地机器人会回到专属于它的“小房子”,一个搭配5L大水箱的基站里,自动回充、清洗和甩干抹布,真正实现全程不需要人参与。据介绍,该款扫地机器人目前已经受到东南亚地区的代理商的关注,并已与新加坡代理商签约,很快就会跟新加坡的消费者见面。

    高度灵敏的运动捕捉摄像机、站上就走的自动滑板、可智能称重的行李箱……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琳琅满目的智能设备让采访团的记者们大呼过瘾。这里成为两岸三地青年创新创业的热土,吸引190家港澳台及国际团队在此扎根。

    “深圳前海的发展令人瞩目,无论是资本支持,还是配套的激励政策都走在前列,这里的年轻人富有创新活力,研发出的各种智能设备令人印象深刻。”印度尼西亚《商报》副总编辑孙继飞说。

    从制造转向智造,粤港澳大湾区正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基础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致力于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科创中心。

    传承活化历史资源

    联接粤港澳共同记忆

    以碧水山石为底,辅以苍翠树木点缀,宛如立在水中央的“广福戏台”上,传来悠悠乐曲,身着绿色戏服的粤剧演员缓缓踱步而出,在精致的木雕、砖雕前表演,唱腔圆润,动作优美。

    在广州市粤剧博物馆错落雅致的庭院里,采访团感受着古老的粤剧文化,感受粤剧艺术深厚的底蕴。粤剧形成于广州地区,初期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后来又跟随华人华侨的脚步,传播到东南亚、美洲、欧洲。大部分来自东南亚地区的记者对粤曲并不陌生,对他们来说,这便是乡音。

    “泰国是全球华人华侨最多的国家,广州会馆、潮州会馆遍布,粤剧我们最熟悉不过了。”泰国星暹日报的侨社新闻主编苏灵逸说,她还当场哼了一小段《帝女花》。

    在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一幢以红色为底、白色描边的两层平房吸引了采访团的目光,这便是孙中山故居。故居位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内,以伟人的足迹串联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联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文化记忆。

    如今,在广东,不少类似的文化故地正在重新焕发光彩,它们不仅成为广东闪亮的文化名片,也成为唤醒大湾区居民共同的文化情感与记忆的载体,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次湾区行我们走访了多个关键城市,不仅加深了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了解,也真切感受到城市建设的‘中国速度’。”孙继飞说,他将更加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情况,并计划开设专栏,对大湾区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报道。

    南方日报记者 陈理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