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科技特派员:点石成金二十年

更新时间:2019-11-04 04:08点击:

  2019年,是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20年间,广大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业农村生产一线,进乡村、下田野,用自己的农业知识,手把手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

  目前,全国有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业农村生产一线,直接服务6500万农民。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的农业科技人才,追寻他们印在大地上的足迹与心声。

科技特派员:点石成金二十年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艺师苏海兰(左一)在指导农民种植七叶一枝花。范崇智摄/光明图片

  让濒危药材成为“富民花”

  清晨6点,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崇仁乡的山林里雾气氤氲,苏海兰一个人来到山上,查看林间作物是否在昨夜的急雨中受损。

  80后姑娘苏海兰,是福建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2014年起,她就专心做一件事:以科技特派员身份扎根闽北山区光泽县,带领当地农民种植稀缺药材七叶一枝花。

  七叶一枝花又名重楼,具有止血、镇痛、抗炎作用,是云南白药、片仔癀等40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之一。2013年之前,各地主要靠采集野生资源,只采不种,资源已近枯竭。

  七叶一枝花人工栽培对选地、种植及采收管理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多数农民不懂技术规范,刚开始种植时,收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生产的问题在哪里,科技特派员的科研方向就在哪里。苏海兰和科研团队将实验室建在了福建山区的田间地头。七叶一枝花从种子到药材采收要10年,漏一项试验,可能10年研究就白做了,所以苏海兰不能有丝毫懈怠。她几乎走遍了福建全省各地深山老林了解七叶一枝花生长习性,多次到云南等地取经,实施了超过300个田间试验。由于山内蚊虫和蛇多,不管多热的天,都得包好头部,穿上雨鞋,拿着木棍,白天带企业人员钻山林,进大棚,晚上整理总结。正是这样日积月累进行一线实地观测,为开展七叶一枝花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5年时间,苏海兰和她的团队首次突破了中国稀缺药材七叶一枝花在南方人工种植、种子育苗的难题。原来只能林下种植且每亩只能种1000株,现在可在大田种植且每亩能种8000株,种子收获量提高10倍以上;原来育苗需要两年且只有5%的出苗率,现在只需要4个月就有60%以上的出苗率。如今,光泽县拥有全国最大的七叶一枝花种源繁育、种植、科研基地。

  在苏海兰看来,科技特派员并非简单地提供技术援助,而是要培养一批七叶一枝花种植生产一线的“土专家”,从而辐射当地农户,实现持续造血。为此,她带领贫困农户种植元胡、黄精等中药材,创新体验式的技术推广模式,以种苗补贴、提供农资和技术指导等形式,请种植户参与示范基地建设和试验方案实施,并公开各示范基地的种植方法与测产结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句话,苏海兰始终牢记在心。在基地,她手把手指导农民、培训农民,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做,与广大农民建立了深厚感情。每年组织培训15次以上,每天接到农户电话或微信至少5个,全省七叶一枝花基地90%跟她有联系。

  2016年以来,苏海兰每年在光泽基地驻点近300天。几年来,基地扩建了6000多亩,还带动农户共种植近1万亩。2019年9月27日,《七叶一枝花种苗繁育及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成果评审。七叶一枝花这个稀缺名贵药材,正在成为农民的致富之花。

  让“柴火树”变成“摇钱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重庆市4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2013年重庆市种畜场研究员王友国作为科技特派员来这里开展科技和创业扶贫。近几年来,他扎根山区、办企业,利用科研成果促进油茶产业发展。

  王友国帮扶的五福镇大河村、高桥村,是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的贫困村,离重庆市区500多公里,原来以传统产业为主,4000多亩野生老茶树被农户用来当柴烧。

  经过调查和论证,王友国发现当地土壤特适宜油茶树生长,由此认定发展油茶是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他帮助全镇规划发展富硒油茶高产示范基地30000亩。一可以创造条件让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直接参与基地建设,投身产业发展,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从中获得长期稳定收益;二可以通过应用良种良法、生态经营等技术措施,将基地油茶林建成亩产茶油40公斤、年亩产值3200元以上的高产高效示范基地,让昔日“柴火树”变成“摇钱树”。

  这样的变化让王友国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在脱贫攻坚中的巨大作用:“能够想以前不敢想、做以前不敢做的事情,我也坚信科技能够不断提升贫困地区的再生动力,实现内涵式发展。”

  2015年,已退休的王友国响应市科技局等部门退休技术人员参与农村科技创业号召,领办了重庆市五福盈林业发展有限公司,从科技特派员转变为创业者。公司高度重视科研攻关,先后承担市级以上油茶类科研项目5项,取得科技成果3项、发明专利6项,注册“五福缘”“五福盈”“英棋”“依罗”等4个茶油商标,发展成为涵盖良种培育、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公司,2018年产值6450万元、利润880万元。公司被评为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油茶产业科普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王友国说:“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吃过苦、受过累,最能理解农民需要什么,所以自己能够再创业带领乡亲们富裕起来,让我觉得自己的创业是甜蜜的,自己的退休生活更有意义。”

  王友国探索了以酉阳县天馆乡10000亩油茶为示范的“145”利润分红模式,即集体经济占10%、企业占40%、农民用土地入股占50%。目前,公司在五福镇的15000余亩油茶已有8000余亩开始挂果,2018年收获茶果50万斤,2019年预计120万斤,全镇参与的1130户农户,有368户1100余名贫困人口通过利益联结模式人均实现务工和分红收入10000元。看着乡亲们绽放的笑脸,王友国感到格外高兴,也为科技特派员这一光荣使命深感自豪。

  让水果成为农民的“发财果”

  “有了赵老师,我们种植温室果树的信心更足了,增收致富的希望更大了,他是我们职工自己的技术员。”提起石河子大学农学院高级实验师赵宝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六二团四连职工万德强满口称赞。

  2010年,万德强种植了一棚设施桃树,由于缺乏管理技术,第二年他所种植的设施桃不仅没有结果,而且树形凌乱,长势失衡,使他对种植设施桃树失去了信心。自从赵宝龙来到一六二团后,对他在种植设施桃树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帮助,2012年便获得了800公斤的产量,收入近万元。

  2010年初春,赵宝龙受石河子大学委派到兵团第九师一六二团和一六三团担任科技特派员,负责科技服务工作。针对第九师发展设施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毗邻口岸的地缘优势,结合一六二团和一六三团设施果树生产的现状,他确定了发展设施果树作为设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并提出以发展桃树、葡萄以及草莓为主。

  为尽快让职工群众掌握温室果树种植技术,赵宝龙早起晚归,无论炎炎烈日下还是凛冽寒风中,都不辞辛劳地给职工讲解温室果树栽培技术,并深入到家家户户、棚间地头,传授种植技术,手把手教他们怎么样定干、剪枝、抹芽,及各类果树设施栽培技术、管理措施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目前,第九师的设施果树每年都有稳定的收入。其中,一六二团示范推广种植的13个秋延后设施桃和十几个秋延后设施葡萄,每年棚产值均在万元以上,亩产值达到两万元以上,比温室其他品种桃净利润提高20%左右。

  2015年7月,赵宝龙到阿克苏阿瓦提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在该县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开始进行设施草莓的无土栽培示范,当年10月进行草莓定植,第二年2月便上市售卖,获得了良好的收益。2016年,赵宝龙获得兵团“十件实事”项目的资助,给阿瓦提县设施农业的乡亲们又继续指导设施葡萄和油桃的生产,给示范户提供了共12个葡萄、草莓和油桃温室大棚的种苗及配套的农资。2017年5月,经过赵宝龙13个月的精心指导,葡萄和油桃开始上市,其中一个大棚的收益达到5万元左右。

  赵宝龙和他的团队将设施葡萄和设施桃树栽培新技术进行了集成,先后编写了一系列通俗易懂的“土教材”,受到了团场干部职工和技术员的认可和好评。同时赵宝龙对设施果树种植户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并在设施果树生长的关键时期及时组织召开现场会,讲解设施葡萄和设施桃树的技术要点,手把手教种植户掌握种植技术和管理要领。

  据初步统计,从到第九师担任科技特派员以来,赵宝龙和他的团队已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近40次,技术咨询1150人次,现场技术指导1560人次,集中培训人数达1500人次以上。他们的科技服务,给广大种植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