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1-18 03:15点击:
原标题: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打一场抗击盗版立体综合战
去年9月,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药典》第一增补本上市销售。在受到药企和医疗机构认可的同时,第一增补本也被一些不法分子所“追捧”。他们公然窃印、销售《中国药典》第一增补本,给药品科研、生产、质控等工作带来潜在风险,严重威胁药品安全,并扰乱了正常的出版市场秩序。
对此,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在多家媒体上发表相关声明,详细介绍了辨别真伪《中国药典》第一增补本的方法,同时与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围堵盗版图书的来源。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该书的盗版行为,然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打假办公室主任姚志伟觉得还远远不够。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向记者叙述了打击《中国药典》盗版图书的经历和体会。在他看来,出版单位打击盗版是一场立体综合战,既需要出版社的主动出击,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专业类图书 盗版隐患严重
姚志伟告诉记者,《中国药典》作为专业类书籍,码洋高,且读者相对垂直,多为药厂、药检所或是相关研究机构。
固定的用户群,稳定的渠道并没有让《中国药典》逃过盗版商的窥视。不法商贩已经掌握了《中国药典》大量的读者信息,盗用出版单位或各地官方药检机构的名义向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电话推销、征订,而征订函中的账号和发货地址往往跨省分离,联系电话要么是手机,要么是固话形式的铁通号码。其目的就是为了逃避追查,让执法人员很难找到他们的准确发货地址。
“其实我们的客户对于价格并不敏感。”姚志伟坦言。很多用户都是以原价购买的盗版《中国药典》系列图书。然而盗版商以假乱真的说辞,以及相关邮寄发票服务使得不少用户信以为真。姚志伟告诉记者,他们邮寄发票的服务看似方便,其实隐藏着大陷阱:“很多盗版商邮寄的发票是假冒的,给用户单位带来财务风险。”
在采访中,姚志伟向记者展示了一本盗版的《中国药典》增补本,在装帧上貌似正版,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与正版书差异明显,纸张薄透、印刷粗糙,放大镜下字体见毛刺或粘连,书脊处用胶水粘贴易掉页,不利保存。记者随手翻开一页,便发现某个药剂配方后的小数点模糊不清。如果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得到错误的数据。
中医药科技社打假办公室也因此接到了一些读者的“投诉”,每次他们都详细询问读者购书情况,耐心地讲解辨别盗版的方法,同时强烈建议读者就地封存手中的盗版图书,不要给对方汇款,并指导如何购买到正版图书。在他们看来,金钱损失事小,但如果因为盗版图书而危害到药品安全,后果则不堪设想。
“国家花了这么多精力才打造出的《中国药典》,就是为了对相关单位进行指导,而盗版书籍错误率较高,对于医药这种高精行业来说,存在巨大的隐患。”姚志伟说道。
线上线下追击盗版根源
姚志伟告诉记者,国家非常重视《中国药典》的编纂工作,每次都会划拨很高的科研经费,而《中国药典》编纂的各个环节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中国药典》的权威性是不可撼动的,因此打击相关盗版行为刻不容缓。
面对侵权行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动出击。据姚志伟介绍,他们从2010年起就下了很大力气在源头上打击盗版行为。该社和河北定州相关部门合作,一举捣毁了某个盗版窝点。2018年,他们还提供相关线索,配合当地文化执法部门打掉两个盗版库房,成效显著。
在盗版重灾区,当地文化执法部门给出版社提供大力支持。通过联合打假,出版社和当地文化执法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出版社很及时地向执法机关反映新书信息和盗版线索。执法人员到重点监控对象家中走访摸查,并进行警示宣传教育,一一排查盗版线索,主动开展布控调查工作,对存在问题的快递点进行查处。另外,双方还就发展当地正版图书销售进行了交流。执法人员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尽职尽责的工作作风和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主动性。
而对于线上的盗版行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发挥了很强的控制力。姚志伟告诉记者,出版社与淘宝网、京东网、当当网、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几乎覆盖了线上图书市场。不久前,他们在某平台的第三方店铺发现《中国药典》盗版信息,立刻购买取证,向平台投诉,很快这家侵权店铺就被关闭。“现在我们随时监测网络侵权动态,一旦发现第一时间处理,效率很高。”姚志伟如是说。
除此之外,《中国药典》一书一码一号也成为防盗利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充分发挥这一特点,在出版社官方网站搭建了查询后台,由专人负责监控,对盗版进行追击。用户只要扫描图书背后的二维码,输入提供的十六位防伪密码,就可以看到真伪结果。凡是没有防伪标签、或没有印制二维码、或者密码查询错误的都是盗版。同时,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要求用户在鉴定过程中提供联系方式,一旦发现验证错误,打假人员就会立即联系用户以阻止盗版行为。
在宣传方面,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动出击,与相关媒体寻求合作。“我们现在的宣传重点有两个:一是防伪鉴别宣传,二是正版渠道宣传。”姚志伟说道。
同时他们也会走访客户,向客户展示正版图书与盗版图书之间的区别,说明盗版图书对于科研和学习的危害,出版社还设立了奖励举报电话。经过宣传后,不少客户主动联系他们购买图书,并提供盗版线索。
打击盗版还需正面迎击
姚志伟告诉记者,盗版猖獗的原因之一是正版渠道不畅或缺失。出版社打假不光要打击盗版行为,收缴盗版图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还要通过对盗版情况的调查及时发现正版图书出版发行环节的薄弱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中国药典》传统渠道效率低,给盗版活动留下较大空间。《中国药典》传统发行依托各地药检所及相关标准服务公司,市场营销意识欠缺,图书销售专业能力弱,对辖区内的目标用户资料收集不全。而盗版分子采用电话直销,新书上市前3个月就开始各种征订通知,掌握大量用户信息,精准营销,其市场下沉深度甚至到村药店,盗版图书可以被全价售出,暴利使他们更加疯狂。
对此,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全面提高《中国药典》渠道效率,搞活线上线下市场。一是“赋能传统渠道”。依然重视传统渠道,做好经销商队伍销售培训,深挖开拓区域市场,合作建立消费者档案库,提高信息送达率,做好经销商授权工作,出版社官网公示相关信息,增加渠道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二是“引流电商平台”。事实上,电商优于盗版分子的“电话直销”,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的电商系统发达,在各电商平台有二三百家授权店铺,特别是京东自营、当当自营以及“三网”中的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官方旗舰店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但《中国药典》用户目前普遍对电商知之甚少,所以出版社要想将市场“引流”到电商平台,宣传是关键。因此,出版社充分利用上级单位中国健康传媒集团掌握的各种媒介在行业内进行《中国药典》电商推广。在药监系统各类会议、展览、交流活动中展示分发相关资料。在门户网站、电商平台、网上专业论坛等开展营销活动。
“打建结合”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重要的打假手段。姚志伟提到,治理执业药师盗版的方法是“先打后建”,治理《中国药典》盗版需要“打建并举”,只有充分占领市场,才能真正压缩盗版空间,让盗版无处藏身,为打假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虽然当前《中国药典》的打击盗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姚志伟觉得这只是走了一小步。在打击图书侵权的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很多无奈。一些读者防范盗版意识不强,不注意保存证据;有的读者心存顾虑,不愿配合调查工作;打假人员收集有用信息难度很大,在查询伪造发票的过程中,伪造的公司地址让工作人员无从查找;他们在寻求相关部门合作时,有关方也由于证据不足而爱莫能助,让整个调查陷入了僵局。
《中国药典》从上世纪90年代就有被造假的历史,盗版分子反侦查能力很强,在公开市场很难发现盗版书。近些年在当地政府的治理下有所收敛,但保护出版社知识产权依然面临严峻形势,单靠文化执法部门仍显得力不从心,迫切需要当地政府组织相关宣传、工商、公安、文化执法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彻底铲除盗版毒瘤,为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打击盗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社长吴少祯一直强调打假是社里的战略工作,各级领导也给与支持,我们会继续加强与相关地方政府执法部门的联络,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协调社内外各方力量打赢这场攻坚战。”姚志伟说道。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