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2-12 23:03点击:
百年积淀,春华秋实。
创办于1908年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如今迎来了建院110周年。
时序流转,初心依旧。
这百十年的光阴里,省农科院人开拓创新,攀峰立地,人才辈出,服务“三农”。那泼彩绘就的一幕幕“产业兴、群众富、乡村美”的图景,无不见证了省农科院守望浙江乡土的一片赤心,镌刻出乡村振兴实施战略中那一个个醒目而深刻的符号。
大潮起之江。站在历史新起点,省农科院牢记“科技兴省、科技兴农”使命,加快建设一流学科一流院所,打造新时期农业科研高地,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服务“三农”能力,为浙江高水平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供给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与发展动力,争当新时期乡村振兴排头兵。
构建现代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
我国农业现代化已经进入了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的新阶段。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只有不断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打造竞争新优势,才能走出内涵式发展新道路。
省农科院牢记“科技兴省、科技兴农”使命,坚持从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出发,科学谋划学科布局和研究方向,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技支撑。一方面相继成立了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数字农业研究所等面向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的研究所,扶持发展新兴学科;另一方面对传统优势领域的学科也适应发展需求优化调整研究方向、设定新的研究目标。发展至今,省农科院作为一个综合性科研院所,研究领域涵盖农业农村、食品科学、环境生态、数字信息等22个领域,现设有畜牧兽医、作物与核技术利用、植物保护与微生物、蔬菜、蚕桑等17个专业研究所128个研究室,其中有6个研究所进入全国“百强所”,10个研究所科研综合能力列本专业排名前10位。2001年以来,省农科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4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1项,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26项,到位科研经费共22.77亿元。
与此同时,省农科院坚持“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于一体,提升了29个紧密型核心基地建设,加强1000多个服务型基地建设,着力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做、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富。
省农科院杨渡科研创新基地就是一个典型。基地于2005年启动建设,总面积3413亩,共分三期实施,一期、二期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期目前正在建设中。基地内科研设施和附属配套日趋完善,形成具有江南特色的设施先进、功能多样、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城乡一体景观优美的新型农业科研创新与示范基地,引领浙江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杨渡基地已被列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国家引进外国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浙江省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和浙江农民大学教学实训基地。
如何更好地集聚农业技术创新要素,是省农科院一直着力解决的难题。在实践中,省农科院加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此为依托,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近年来,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5个和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动谋划“一园两院一库”建设,依托省农科院科技、人才优势,集聚创新创业服务要素,启动建设省农业科技创业园项目,组建浙江农艺师学院,建立浙江省农业农村规划研究院,完成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项目立项;攻坚推进省“十二五”重点项目院“本部提升、基地扩建”工程建设,其中总投入3.95亿元的院植物科学研究区于去年竣工启用,8个研究所科研条件获得极大改善。
夯实科技创新的培育土壤,结出累累硕果。从育种到栽培,从种养殖到深加工,从生产到销售,省农科院科研人员孜孜不倦地在每一个环节寻找科研的突破口,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我省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一大批当家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仅在2017年,省农科院就有35个新品种、12项新技术列入省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并推广农作物新品种650万亩次,生态养殖技术20多项。油菜“浙油50”、瓠瓜“浙蒲6号”等品种的全省覆盖率超50%。创意农业、天然药用资源、农产品产地溯源检测等新学科稳步发展。
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多年来,省农科院专家在我省广袤田野上创造一流成果、书写精彩人生,涌现出农科赤子王一成和一批王一成式优秀科技工作者。我省向欠发达乡镇派出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专家成为绝对主力,做农民持续增收的好帮手。台风寒潮等灾害来袭,省农科院专家急农民所急,赶到现场指导防灾减灾、灾后恢复生产。推广创新成果,省农科院专家带头技术入股成立企业,不仅“做给农民看”,更“带着农民干”。
省农科院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强思想引领,制定多项激励政策,创造良好条件,使这项工作成为全院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创新“一员带一站”“一员一基地”科技特派员工作新机制,建立8个科技特派员服务站,以点带面,服务26个发达县(市、区);推进精准帮扶,对口帮扶武义县、磐安双溪乡,帮扶涪陵、海西州、阿克苏和西藏那曲等4个县市,每年被评为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结对帮扶”先进单位。作为全省派出科技特派员最多的单位之一,省农科院15年来连续选派个人科技特派员13批850人次、团队科技特派员35个,占省派科技特派员1/4,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先进单位、全省结对帮扶先进单位。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到农户手里。通过一个个科技特派员,农业“三新”技术得到了滴灌式的示范推广。“水稻害虫生态工程控制技术”减少农药使用30%以上,被列为农业部主推技术;建设大数据农业展示中心,基于土壤大数据的测土施肥系统应用已覆盖全省县(市、区)80%以上。自主研发的微生物强化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在杭州、绍兴、金华、台州等地水体修复、养殖污水治理中广泛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承担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任务,每年派出抽样人员400多人次赴全省11个地市抽样,检测参数达183万项次,保障市民食品安全。
唯有精准选派,才能实现精准帮扶;唯有系统帮扶,才能提升农业农村整体科技经济实力;唯有与时俱进,才能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先进性。农业农村的绚丽画卷日新月异,科技特派员为“农”的初心始终不变。他们肩负着时代使命,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成为乡村振兴时代答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打造乡村振兴
科技支撑新样板
面向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省农科院人的奋斗永不停歇。据悉,省农科院当前正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科技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不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力度,加快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步伐,进一步打通农业智力、科技、管理下乡通道,激发农业农村创业创新活力,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生态宜居和农民增收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全力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规划要先行。日前,浙江省农业农村规划研究院落户省农科院,积极为地方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和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撑,致力于打造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创新的“思想库”、政策咨询的“智囊团”、规划建设的“设计院”。据了解,今年以来已承担各类乡村振兴规划编制项目50多项,为我省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田园综合体、美丽牧场等项目的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引擎。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则有赖于科技创新成果精准高效转化,因地制宜,为农村合理选择并有序培育主导产业,为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培育内生动力。
为了更好地激发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力,省农科院积极探索尝试股权激励、作价入股、协助转化与打包服务的成果转化新模式,组织雄蚕新品种挂牌交易,推动凯喜雅蚕桑产业研究院建设;成立院技术转移中心,提高全院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专业化运作能力。
再美好的愿望也需要“人”来实现。在做好产业技术创新与扶持的基础上,省农科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乡村人才的振兴撬动乡村的新发展。今年,省农科院成功组建了浙江农艺师学院,首批招录现代农业技术(种植业)和农业经济管理两个专业共104名学员,通过“专业研修+技能鉴定+职称评定”贯通培养的办学模式,为浙江省培育一大批乡村振兴急需的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放眼浙江,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百花齐放,涌动着勃勃生机。在省农科院的引领下,新农人们充分挖掘农业功能和乡村价值,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娱乐体验、养生养老、农村电商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乡村从主要“卖产品”,向更多“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
省农科院积极融合内外资源,加强区域科技资源整合与创新,打造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四大新平台”,高水平推进“一园两院一库”建设,还与苏、沪、皖农科院共同成立“长三角乡村振兴农业科技联合服务团”,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整体服务能力。
进入新时期,省农科院将践行科技兴农、科技兴省两大使命,按照“浙江需求、全国一流”的目标,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坚持面向浙江“三农”发展重大需求、面向农业科技前沿、面向浙江农业主战场主平台,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科技行动、学科体系建设、成功转移转化体系建设“本部提升、基地扩建”工程等四大全局性任务,努力创新一流成果、创造一流服务、创建一流院所,谱写发达经济体农科院的新篇章,为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版图片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