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5-27 09:06点击:
演讲人:周忆,IBM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营销官
大家好!我是周忆。
我知道大家今天早上已经很累了,到这个时间还能够待在这里听我们演讲的,都是对IBM的真爱,谢谢你们!
今天早晨的最后一个环节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因为我们要来谈谈“责任”,谈谈“科技向善”这个话题,
一个世纪以来,人脑借助电脑发现和思考,互联网将地球裹入囊中,机器人进入生产流水线,3D打印打出了航空发动机,生命遗传密码已被破解。我们的细胞技术,就在几周前,已经造出有血管、会跳动的心脏,准备移植到兔子身上;麻省理工学院的意念控制研究,其脑电波识别精确度已高达90%以上。恐怕,我们在座的所有人在有生之年,都可能经历一场难以想象的、科技对我们的生命本质发起的冲击。
试问,技术洪流之下,人何以为安?
当我们的隐私已经无处安放,人工智能已经快成“精“ 的时候,科技向善难道是一个伪命题吗?
罗曼·罗兰说,善良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行为。贝佐斯也说,善良比聪明更加重要,因为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
前些日子,一位有着“代码诗人(Poet of Code)”之称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生乔伊.布拉姆维尼(Joy Buolamwani),联合普林斯顿、哈佛、纽约大学的学者、教授和科技工作者,模仿刚才你们看到的 “Dear Tech”这个视频,做了一个挑战科技公司们的短视频,毫不留情地指出当今世界的很多问题,是由于不负责任的科技公司造成的。她在责问科技公司“ 为什么让人们的隐私无处安放?为什么AI让不公平越演越烈? ”
说到底,科技如何使用,完全取决于人本身,而非科技。用好了,就是善,是进步;用坏了,就是恶,是倒退。管好人心,我们才能充分享受科技的红利。
值得一提的是,刚刚播出的短片,主角都是IBM中国的普通员工。他们当中,有数据科学家,有开源软件工程师;有和我一样在IBM工作了十几年的蓝血人,也有入职才几个月的新员工。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一颗善良之心,用他们的专业所长,去身体力行地解决社会的很多或大或小的难题。他们朴实无华,用自己并不强壮的肩膀,默默扛起了“责任”这个重担。
所以说,人,才是科技的尺度,其价值观与责任决定了科技的未来。
今天在我们的参会嘉宾里,就有这样做出正确选择的人。他们是那种所谓的行动派。他们和IBM一起做的事情,虽不算惊天动地,但却意义深远。今天就分享两件事儿,一个叫“Call for Code”, 另一个叫“P-TECH”。
先说“Call for Code”,我给它取了个中文名字, 叫“代码集结号”。大家都看过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这部电影吧?为了打赢一场硬仗,吹响战斗集结号,调动所有将士,发起冲锋!
2018年,IBM在全球就吹响了“代码集结号”,和联合国、红十字会、以及其它NGO组织一起,号召全球所有的开发者,贡献他们的编程专长,一起去打赢“自然灾害”这场硬仗。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面对地震、山火、泥石流,飓风等等灾害所造成的网络瘫痪、建筑坍塌,疾病蔓延等等灾后困境,人类依然非常无助。为了调动编程人员的积极性,IBM出资3000万美元,连续五年举办全球编程大赛,举天下招募英雄好汉,寻觅开发救灾所需要的各种硬件和软件代码。 一经开发,立即发布到开源平台,供全世界的救灾组织和程序员免费使用。有网友笑说,没想到IBM这样一个科技巨人,居然有如此菩萨心肠。
今年年初,IBM再次出资出力,帮助编程大赛的年度冠军去因地制宜地部署他们的获奖方案。去年获得全球冠军的是一个叫做“Project Owl”,也就是“猫头鹰计划”的团队。他们从2500个参赛方案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猫头鹰计划“到底是一个什么方案呢?它果真能成为救灾救援队伍的福星吗?
今天我们特别请到Project Owl项目组的Nick Feuer, 和来自中国蓝天救援的创始人兼总指挥张勇队长,请他们二位来讲讲他们的故事。
“代码集结号”访谈嘉宾的谈话摘要:
“代码集结号”2018冠军队代表,Project OWL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Nick Feuer: “我们的获奖作品是一个类似感知的方案,探测器通过无线网络热点发布信息,而且可以穿越屏障传给应急救援的指挥中心,在云平台上形成地图,显示幸存者所在位置,从而可以尽可能地挽救生命。我们的方案可以帮助救援人员在网络瘫痪的情况下清楚地了解灾情,就像猫头鹰的眼睛,在黑暗中也能看见。目前,我们正和IBM企业志愿服务队的专家们一起,在波多黎各部署这个方案。‘代码集结号’对于我们而言,意义非凡,这不仅是一个编程大赛,IBM还帮我们把想法变成产品,把技术交到最需要的人手里。”
中国蓝天救援创始人、总指挥张勇: “在救援中,信息不对称甚至没有信息是最坏的情况,它可能带来更多人员的伤亡。因此‘猫头鹰项目’的方案,利用科技和代码建立起即时的通讯网络,这对救援来说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救灾技术多年来都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变革,希望‘代码集结号’能够带来突破,帮助救援队提高救援效率,更好地保障救援队员和被救人员的安全。”
对于Nick这样的开发者来讲,“代码集结号”给了他们一个动力,把他们从幕后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现实世界中发生的情况。其实像这样的开发者在中国也有很多,去年中国很多开发者也响应号召,参加了“代码集结号”的编程大赛,应对救灾现场的真实问题。例如中国农业银行的开发团队,去年他们基于人脸识别取款和区块链技术,开发了一个让灾民在极端环境下,可以从其亲朋好友的银行账户刷脸应急取款的解决方案,获得全球第五名的好成绩。
2019 的“代码集结号”已经吹响,今天我们的大会现场也是卧虎藏龙,不乏程序员出生的CIO,还有很多技术大拿,大家是否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朋友们一定同意,这些救援队员是最可爱的人,我们首先要保证他们的安全,他们才能帮我们救更多的人。我鼓励在场、在线的技术专家和开发者们,能够群策群力,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这些技术,可以把蓝天人武装成“钢铁侠”,让他们可以“安全地救人,平安地回家”。
今天,全世界有大约2700万名开发者,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奇货可居的STEM人才。科技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源源不断地拥有这样的人才。但现实情况是,我们正在面临此等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以美国为例,IT行业每年创造约50万新岗位,而美国大学每年能够向市场输送的相对应的毕业生只占其中的10%。
面对这样一个人才洪荒,IBM率先在全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P-TECH” ( Pathway To Technology)。 这是一个企业、政府、教育机构三方合作,为期6年的项目。它的招收对象为初中毕业生,通过“4+2“——即高中+职业+高等教育的贯通式学习,侧重STEM学科和职场软技能的训练,为企业定向培养可用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应用科学副学士学位,并优先获得工作机会。
从2011年IBM 在美国 纽约布鲁克林区成立第一所P-TECH 學校开始,至今已经在全球13个地区开办了200所学校;未来将会有10万名具备“新技能”的P-TECH毕业生进入职场,我们叫他们“新领”——New Collar,因为他们是为这个新时代孕育而生的。
今天,我请到了两位年轻人,一位已经是“新领”,来自纽约的布鲁克林,他叫Radcliff Saddler;另外一位是“准新领”, 一位来自台湾的小妹妹,詹子萱。让我们欢迎Rad和子萱!
“P-TECH”访谈嘉宾的谈话摘要:
Radcliffe Saddler,IBM市场部用户体验助理设计师,美国P-TECH 首届(2011届)学生 :“P-TECH的经历,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我已经是IBM市场部的助理设计师,在这之前,P-TECH赋予我必备的职业道德以及很好的职业技能。作为一名新领,我感觉自己就像在一个新世界里创造历史,在这里,人们看重的是我的技能和能力,而不是学位。”
詹子萱,台湾P-TECH 首届(2018届)学生:“ P-TECH让我看到了不同的成长方式,它诸多的课程与企业拜访的实践活动,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希望将来可以利用AI这些新技术,帮助受伤行动不便的人士重拾运动乐趣。我现在要努力精进自己的英文,更快地吸收新知识,将来能够进入国际化的公司,跟全球一流的人才一起工作,就像Rad一样。”
P-TECH带给这些孩子的,不仅是数字时代必备的那些硬技能,还教会他们很多软技能,让他们具有更大的可塑性,让他们的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
从他们的身上我想到那一句话老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可是归根到底还是你们的。有了你们就有了希望,有了传承我们这个时代责任与使命的希望。希望科技向善,能够成为你们未来改变世界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