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12 05:07点击: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由于历史上数次民族大迁徙和融合,至元末明初,才形成了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民族构成上的多元性,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多元性。尽管民族来源众多、文化特质多样、宗教信仰各异,但世居青海的各民族在文化上却表现出美美与共的共享性特征。受到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这块广袤土地上的民族美食不仅各具特色,更是在各民族不断的交流和共同的发展中实现了饮食文化的传承、维系与交融、变化,使青海饮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当前,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作为一种能够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资本被挖掘并发展,从而达到促进青海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其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中,市场的需求为传统饮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经济动力,那些被大家所忽视和即将消亡的传统文化被挖掘和利用,逐渐呈现出了新的生命力。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传承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使其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寻找到一条发展之路?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寻。
一、提高饮食质量,注重保护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遗产
在我省,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不断前行,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贫富差距仍然现实存在,贫困村、贫困区仍然没有最后消除。因此,我省目前最主要的还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人们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以此为基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科学的饮食观念。民族特色饮食要想成为青海发展旅游业、餐饮业的“先行领域”,饮食质量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在青海,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一些餐馆依然以面食、肉食为主进行经营,其菜肴较为单一,味道也有待提高,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民族传统饮食应当拓宽视野,不仅要追求色美、味香,同时也要尽量满足更多外来游客对现代标准美食的需求。我们可以动员现有的民族餐馆及农家乐,增加本民族传统饮食品种,丰富传统风味。青海特色民族饮食要想发展就必须融入市场化的经济社会,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提高其饮食服务标准。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保护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遗产是很有必要的。
早在2013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化局就将“撒拉族传统饮食文化”成功申报为青海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举措已经体现出撒拉人开始意识到撒拉族传统饮食文化在受到开放经济和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下,需要保持自我才能进一步地发展。同时“土族背口袋”“德都蒙古全席”也成功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都可以使大家清醒地认识到饮食文化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也要尽量挖掘已消亡和处于濒危状态的饮食文化,可以成立特定的组织机构,组织研究人员深入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村落,进行全面地考察记录,详细整理各种传统饮食的制作技法;对于那些失去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内容也应加以保护,列出清单,用于补充和完善民族饮食,使其呈现完整的特性;对于特殊且珍贵的饮食文化,必要时可以申请专利或商标加以保护和传承。
二、大力发展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产业
近几年,我省民族饮食文化产业在其他行业发展的带动下,得以初步发展,主要体现在特色饮食的加工、销售和民族餐饮业的发展上,但就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意识不强、发展目标不明确、服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行业技术水平不够、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等等。
第一、要注重人才建设。人才因事业而聚,事业因人才而兴。只有培养出了具有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人才,产业才能得以发展。要加大在职人员的职业培训,不仅要培养引领性人才,同时,也不能忽视大众人才发展;在培养的同时也要引进外来人才,实施激励员工的政策并注重物质与精神鼓励的结合,不仅要关心员工生活,表扬员工,同时也要给予其金钱上的鼓励,多提供一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第二、饮食资源的开发与科技创新必须紧密结合。科技创新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动力,但目前我省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科技含量偏低,创新不足,特色产业中科技融合较少。因此,发展饮食文化产业的进程中,不但要把各种特色资源要素整合其中,还要充分借助高科技力量。例如在特色饮食加工中,要想实现长远发展,采用高科技将其深加工才是长久之计;不仅要在经营过程中采用科技创新,同时在其宣传上也可借助高科技的传播手段,例如民族餐馆的宣传就可新型传播方式。只有掌握并运用了高新科技,才能在文化产业领域有所突破。
第三、在饮食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要确保良好的融资保障。资本输入是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如果没有资金输入,就无法实现人才的培养,就无法将高新科技引入到产业发展中去,因此资本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保障。当前青海民族饮食文化产业中就存在着资本供给的不平衡,许多大型龙头产业融资能力较强,而一些中小型企业融资能力偏弱,供给大于需求,出现了资金问题。在资金输入方面,政府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要想提高饮食文化产业的质量和数量,政府的投资力度应当加强;也可以鼓励资金盈余的社会单位和个人进行投资;在政府、单位或个人的投资扶持下,企业更应当自力更生,增加自身资金的内源积累。
第四、国家扶持政策要落实到位,并积极制定发展饮食文化产业的地方性政策。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新时期战略性经济发展的重点,国家也相应出台了许多优惠的政策,下达了大量的资金补贴等等,与此同时青海省也应当跟紧国家的步伐,积极加快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制订规划,但也不能仅流于形象工程,要注重落到实处,加大发展法制保障,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制法规,使其发展得以保障和规范,同时也要转变政府服务职能和强化企业各部门的协调性,尽量减少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矛盾,构建一个公平、诚信、有序的市场运行体制。
第五、要促进产业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产业主要以旅游业带动下的饮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为主,大多处于粗放型,并且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较为缺乏,附加值也较小。因此,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饮食文化产业发展观念;其次,努力使其产业发展模式细化,将其发展转变为集约型。集约式的饮食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是要注重生产要素集约,将科技创新和饮食文化高度地结合,提升饮食文化产品及服务质量,最终培育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饮食文化产业;再次,对于民族饮食特色,要强调其传承与创新,在保证本民族饮食特色的前提下,可以融合更多其他兄弟民族的饮食特色,创新出更多精致的食品样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最后,在技艺上可以精益求精,避免次品、差品的出现,培育良好的消费者忠诚度。针对牛羊肉、酸奶等包装成品也可以在销售渠道上拓宽,如借助网络销售平台,既为消费者节省时间,也可以使产品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
三、依托相关产业发展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
目前,我省特色民族饮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是依托于旅游及其他服务性行业发展起来的,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开发力度不足、传统文化意蕴不明显、品牌化程度较低、大众参与程度亟待提高等问题。要想深入挖掘饮食文化资源除了提高饮食质量、强调饮食特色外,还要依托其他相关产业来带动特别是要依托旅游业的发展:
充分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加大发展饮食文化的扶持力度,毕竟通过饮食文化发展来推动和促进青海旅游产业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目前,来青海旅游的游客大多都会在附近的农家院、民族餐厅品尝各民族的美食,这一过程中为青海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可观的。因此,可以从旅游部门入手,使其加大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力度,尽力增加资金投入,大力挖掘可开发的资源并引导其发展。
注重民族饮食文化特色的开发与利用。旅游产业的发展本就是依托于游客对异文化的感知、认识和享受而发展起来的,只有在游客感知、认识、享受的过程中,突出文化特色才能吸引消费者,从而促进旅游产业更快地发展。在发展青海旅游的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传统饮食文化的品味与弘扬,让游者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受到青海多民族文化的熏陶,了解其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迁徙历史、民间故事等都可以融入到游客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依靠旅游业的发展来传播特色民族文化。
在依托旅游业来开发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时,特别要注意的是使旅游文化与饮食文化相得益彰。将本地具有特色且最被游人喜爱的饮食资源挖掘出来,并在其基础之上将饮食文化整合其中。饮食搭配方面,可将游客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让游客不仅品尝到特色美食,同时又不偏离其本身喜爱的搭配,依靠多元化的形式来开展饮食文化的发展。
目前,青海民族饮食文化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保留本民族传统饮食的同时吸纳外来菜肴,再以本民族餐饮形式推出”的发展模式,而这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正是饮食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将传统的饮食与现代饮食结合起来,创造出多元化的包容性饮食文化,走出一条自己的经营模式之路才是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传承与发展之道。